中美“脱钩”是假,想把中国踢出去才是真!
这几天实在太热闹,中美你来我往,直接霸屏。而且,随着两边不断加码,全世界都在谈中美脱钩的事情,以及如何选边站。配合着目前疫情还在那里,全球经济的前景可谓扑朔迷离。然而,这事,哪儿有面上这么简单?背后的阴谋,才是关键所在!
为了鸡蛋仔和华为,中美算是彻底撕破脸了。
从此前的历史来看,二战后,全球经济体系,是美国人从废墟上一手搭建出来的场子。
作为场子的所有者,自然希望大家能够“守规矩”,这样就可以长期赚到垄断利润。
这就像解放前西部地区有个青木镇,出了个姓张的流氓头子,要求镇里人完全守法,否则断手、断粮都来,最终反而把这个镇打造成当时西部地区的一个重镇,极度繁荣。他本人还造了大量学校,培养了一大堆人才。
其实,本质上道理是一样的。
流寇做大了,就要变成“坐寇”,否则怎么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
当年上海滩的杜月笙,玩大的时候,也是和上海工商各界一起联手,来确保自己是上海滩实际的控制人。
当然,此前苏联有过威胁,但是,苏联脑子不好使,拼命搞“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路子。
美国人乐见其成,直接把它们从全球经济体系里踢了出去。
于是,这个场子还是美国人的,大家一起市场经济,继续发财爽歪歪。
后来,体系内出了个特别能干活的,日本,势头不小,腔调很足,甚至一度威胁到了场子的所有人美国了。
因此,80年代美国人用最无耻的方式瓦解日本的举国体制,使其无法在产业领域持续发起对美国的威胁。
最麻烦的是,举国体制是有惯性的。
为了维稳经济,日本人不得不拼命扩大内需。可扩大内需,就要做大国内资产价格,才有效。
所以,根本不是什么广场协议废了日本,而是日本的举国体制被美国人拆解后无力继续发动此前规模的产业升级,这才有了后面的所有灾难。
然而,美国人也没有能高兴很久,因为,又过了10多年,场子里这次又来了一个硬茬儿,中国……
——————————————————————
从大的基本面底层逻辑来分析,眼下中美的矛盾是持久战。
这个不是中国可以决定的,也不是美国可以决定的,而是整个全球经济的框架决定的。
全球经济体系的这个场子,只能有一个所有人,不可能同时归属2个。
当中国发起科技升级的攻坚战,这已经彻底得罪美国人了。
美国人希望我们永远是玩初级代加工的二流国家,那么,大家一起开派对,一起爽歪歪。
可你要玩前沿产业,去抢人家的饭碗,这人家就受不了了。
而且,举国体制的国家有个很重要的特点——
生产崇拜
他们疯狂的崇拜生产,觉得只要生产了,就有财富,就是牛逼。
因此,全世界的产业圈有一个共识,就是一个产业技术不能让中国人学会,否则,很短的时间内,其它竞争者马上出局。
中国人可以马上给你搞成产能过剩,而且价格极度低廉。
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核武器?这就是!
这种玩法,美国人是受不了的,而且是会崩溃的。
就像奥黑次贷危机后扶持光伏,中国马上也搞,看看现在美国人还折腾什么光伏吗?
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川建国同志现在如此施压中国。
特别是美国人现在债务的规模已经是进入疯狂模式,如果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没有了,后面爆仓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最麻烦的是,你又不像日本本来就是老大手下的小弟,听话。这点人家头皮也是发麻的。
——————————————————————
对于美国人来说,某种程度上,也在做最坏打算,即如果把中国踢出去,如何对美国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从美国的角度,中国就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家伙,而且还不是自己人。
因此,未来真到了要断掉中国的美元结算通道,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说2018、2019年的纷争更像是一个试探,2020年的就是真刀真枪了。
所以,当我们还在谈中美脱钩的问题时,美国人中的鹰派其实就是想要把我们踢出去。
当然,短期没有任何可能性!
这里面有2个维度的痛苦纠结~
首先,中国依旧是初级代加工大国,没有人可以取代。
你要把它马上踢出去,后面全球通货膨胀马上飙升,到时候全球经济爆仓是必然的。
这是美国人极为忌惮的事情。
越是有钱的人,越是怕失去。
全球经济体系这个场子被搞砸了,美国人还怎么混饭吃呢?
你真当其它国家中没有“怀二心”的家伙?
图样图森破~
隔壁的日本,就不是一个软柿子,越是低调、越是鞠躬,越要当心。
其次,你要把一个巨大的经济体踢出去,而且还是举国体制,你不就是不让人家吃饭吗?那后面很容易走上军事化路线。
当年一战结束法国疯狂“惩罚”德国,结果自然是德国直接就不搞经济了,玩打仗了。
而今是核武时代,这个风险,美国人不可能去冒险。
——————————————————————
所以,我一直说,眼下中美不可能完全脱钩。
但是,要说美国人不想把我们踢出去,这个也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复杂的地方。
就像谈恋爱,无论男女,不可能光是爽,爽完了该负的责任的还是要负。
因此,接下去,中美两国会在绝大多数领域展开博弈。
而如今的中国,应对算是非常聪明
就一个战略——
熬
熬到我的前沿科技产业起来了,直接用经济抢你的饭碗。
所以,很多人很奇怪,美国人都这副样子了,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很大的反应。
怂了?不像!
倒不如说是学习越王勾践,当年,勾践上位后,直接就是一霸了。
中国目前一边进行战略扩张,尤其是在鸡蛋仔和产业两个领域,收紧拳头。
另一边,则是不断筹划各种可能遭遇的“断供”,寻找替代方案。
最关键的是,中国没有学习苏联的模式,而是就呆在全球经济体系的场子里,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全球市场的红利,为什么不去享受?为什么不为己所用?
所以,美国越是折腾,我们越是开放;美国越是打压,我们越是谈合作。
对于美国人来说,我们的做法属于“其心可诛”,可真的是没有良策。
——————————————————————
当然,当下中国做的最牛逼的是,不强行刺激。
反观美国,任何节操都没有~
这还是回到了上面那个巨牛逼的词“熬”!
你美国爆仓了,实体经济必然受到巨大的打击。
而我还在稳稳当当的运行着,我的赶超就有可能实现。
这就像做投资的,每天看着人家火花四溅,天天大谈涨停板;而你呢,就守着自己的赛道,不吭声,保持定力。
大国博弈,其实和投资一样,到头来都是拼的:
远见
因此,我们接下去会看到,很多“备选方案”会在国内出台:
国内再造一个直接融资的场子;
国内再造一个庞大的科技产业群;
国内再造一个外贸结算体系;
国内再造一个战略储备的体系;
凡此种种,都会不一而足,但是,都会尽快落地。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这个大时代必然催生一个惨烈的历史阶段——
全球大滞胀的必然到来!
因为,中美的纷争,会降低全球经济运行的效率,抬高经济运行的成本。
而另一方面,美国作为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经济体,会被中国的科技公司追赶的丧失大量利润。
换句话说,大家都赚钱更难了,但是成本却是刚性飙升。
这怎么可能不滞胀???
按此节奏,未来的大趋势注定是:
更高的物价,更难的就业,更缓慢的经济增速。
中美“新冷战”正在成形?外交部回应:依然期待美国政策制定者们能够回归理性
7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记者提问,针对目前的中美关系形势,很多媒体分析认为两国难跨意识形态鸿沟,中美的“新冷战”正在成形。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华春莹表示,的确,关于中美关系现在大家都高度关注,也有各种评论,这是可以理解的。前几天,王毅国务委员在中美智库媒体论坛上发表视频致辞,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方对当前中美关系的看法以及一些建议。美方的一些人现在处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正在不遗余力地把中国渲染成对手,甚至敌人,想方设法地遏制中国的发展,不择手段地阻碍中美之间的联系。
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基于缺乏事实依据的战略误判,充满了情绪化的宣泄和麦卡锡式的偏执。中国没有想主动招惹美国,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无端猜忌已经到了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地步。似乎每一项中国的投资都包含政治目的,每一位留学人员都带有间谍背景,每一项合作倡议都别有所图。如果美方是如此的缺乏自信、开放和包容,人为地去制造各种中国威胁,那么它最终很可能会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
华春莹强调,对中国来讲,我们一向认为中美双方不应该去寻求改造对方,而是应该共同探索不同制度和文明和平共处之道。因为我们坚持认为,每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都是基于各自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中国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而且实践已经证明这条道路不仅使14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和落后,也让中华民族再次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期我多次介绍过,国际民调机构多次的民意测试显示,中国人民对中国党和政府的支持率都高居全球的榜首。最近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一项长达十多年的研究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在中国人民当中所享有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超过了93%。我想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势力都没有资格去否定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而且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道路。
华春莹表示,中国从来也没有主动招惹美国,从来无意挑战或者取代美国,无意与美国全面的对抗。我们关心的是提高本国人民的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中国对美政策从来没有改变。我们希望能够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当然,不应该取决于也由不得中国自己,这需要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
我们希望美方的美国政府或者美国的那些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来看待中国,能够制定更加理性和务实的对华政策,因为只有这样才最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也最符合世界人民的期待。
华春莹指出,过去几十年来,美国从跟中国建交的第一天起就知道,同它打交道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过去几十年中美合作办成了很多大事,不仅促进了两国各自发展,而且也为世界的和平和共同解决一些紧迫的全球性问题做出了贡献。我们觉得没有理由要终止这一进程,我们依然期待美国的那些政策制定者们能够回归理性,能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本国人民负责,对中美关系负责,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责的态度,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来看待中美关系。(总台央视记者 申杨 靳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