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再迎利好,中国外贸惠及世界

试点仅仅两个月,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监管就迎来升级。9月1日起,在现有10个试点海关基础上,上海、福州、青岛等12个直属海关加入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群”。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贸易持续承压。面对复杂严峻形势,中国积极扩大开放,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不断注入“中国动力”。

试点城市翻番,助跨境电商“飞得更高”

今年7月1日,我国启动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增设“9710”“9810”两个出口监管代码,分别对应“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和“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

根据新规,企业可以享受一次登记、一点对接、简化申报、优先查验、便利退货等便利化措施。对广大跨境电商企业来说,出口更快了,也更顺了。试点首先在北京、天津、深圳等10个直属海关开展,两个月内,效果明显。截至8月30日,试点海关共验放632.3万票相关类型货物,平均每天验放大约10万票。

“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为企业拓展业务提供了新选择。”佛山永威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红华说,“现在公司出口商品的种类增加了近百种,通关速度也更快了,企业‘走出去’多了一份信心。”

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党委书记庄芮认为,短短两个月,试点范围就从10个海关扩大到22个海关,说明这项改革及时有效,触及企业痛点、打通企业堵点。

“不仅如此,试点大幅扩围也体现出中国扩大开放的脚步在不断加快,同时反映出世界对中国的需求在增强,这是互利共赢的举措。”她说。

海关方面全口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在线成交进出口总值6044亿元,同比增长6.7%。同期,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下降3.2%。可以说,跨境电商是我国外贸新业态中的“尖子生”,也是稳外贸的“轻骑兵”。

今年,我国在原有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基础上新增46个,总数达到105个。海关总署署长倪岳峰此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海关将加大对跨境电商支持力度,全面推广跨境电商商品退货监管措施,使跨境电商商品进得来、出得去、退得回,促进新业态健康快速发展。

汇聚政策合力,持续发力稳外贸

“拿到海关AEO认证这张国际贸易‘金名片’后,我们企业在国内外享受到的通关服务比以往更好。”说起最近的通关变化,广东浦项钢材加工有限公司报关科科长郭镇山眼睛一亮。

他所说的AEO认证,指的是世界海关通用的“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共有AEO高级认证企业3266家,一般认证企业25346家,一般信用企业145.17万家,失信企业6710家。

认证级别不一样,查验概率大不同。以2019年为例,高级认证企业进出口平均查验率为0.87%,而失信企业的查验率则高达90%以上,基本上是票票查验。对企业而言,查验越频繁,意味着成本越高。

海关总署企业管理和稽查司司长胡东升表示,海关将进一步培育壮大AEO企业数量,帮助更多符合标准的企业享受AEO制度红利,同时继续推进AEO互认取得更大成效。

这是我国着力稳外贸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国在减税降费、信贷融资、关税保证保险、推广“信保+担保”等方面接连推出务实举措,千方百计以“稳外贸”助推“外贸稳”。

以关税保证保险为例,来自平安产险的数据显示,从这项政策推出到今年7月底,平安产险担保了1238票货物,保额达43.8亿元,有效减少了外贸企业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也要看到,当前全球贸易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影响稳外贸的因素依然较多。比如,一些外贸企业告诉记者,最近几个月运输成本明显上涨,尤其是海运,希望相关方面督促引导船公司合理调整海运收费行为。

积极扩大开放,为世界经济添动力

再过几天,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在北京开幕;10月,第128届广交会将继续打开世界精品之窗;11月,第三届进博会将迎接八方来客……

从线下到“云端”,无论展会如何“打开”,疫情拉大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的同时,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始终有增无减。

前段时间,一张《西德意志汇报》网站刊出的照片在德国走红。照片上,4名身着黄色安全背心、戴头盔的中德工作人员保持安全距离微笑合影。这是德国杜伊斯堡迎接疫情暴发后首列武汉中欧班列时的温暖一幕。

稳住中国外贸基本盘,就是为稳住全球贸易基本盘作贡献。今年以来,中国始终在积极防控疫情的基础上,致力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其中,中欧班列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122列,同比大幅增长36%,成为承载希望的“钢铁驼队”,为保障疫情下中欧及“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物流畅通和物资供应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连续下调关税、积极扩大进口、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今天的中国,正锲而不舍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中国将加紧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记者刘红霞、陈炜伟、王雨萧)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2日 10版)

「行走自贸区」武汉自贸片区疫后重振 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日讯(记者 贾佳)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海外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湖北武汉自贸片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难点痛点,以需求为牵引,大力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相关负责人在“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湖北自贸区云座谈会上表示,武汉自贸片区出台各项举措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降低了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本,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今年1-7月全区新增市场主体12851户,其中新登记企业9215户,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止跌回正。同时,东湖高新区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工业投资、进出口、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6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排名武汉市第一,疫后经济重振步入“快车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会上获悉,武汉自贸片区做出以下重点布局,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

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自贸片区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出台《项目建设全流程提速十条》,探索“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大幅提升项目审批效率。迈瑞医疗武汉基地研究院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只用了不到20个工作日的时间,帮企业抢回了近4个月工期。同时,武汉片区积极开展建设工程履约保证综合保险,减少企业流动资金和银行授信额度的占用,大大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进一步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据了解,武汉自贸片区建立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准入环境。此外,武汉片区实行企业住所(经营场所)信息申报登记制,充分释放各类场地资源,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优化外贸外资企业投资经营环境。相关负责人在会上称,武汉自贸片区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推动韩国赛尔群生物药项目、霍尼韦尔新兴市场中国总部项目、鼎康大规模生物医药研发及商业化定制工厂项目、企鹅杏仁集团华中投资中心项目、猿辅导第二总部项目等落户片区。创新税收担保模式,推动全省首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担保”落地,预计可为华星光电节省开立保函成本2600万元。

提升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武汉自贸片区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企业开办只需1个工作日,简易注销公告期为20天;专设“我要开店”一事联办窗口,针对疫后群众开店需求,支持群众创新创业,量身打造了开餐馆、开培训学校、开书店等9大套餐,详细告知办事指南,指导办事人一次性办好“一件事”。

大力推广远程政务服务。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自贸片区创新推出“股权转让登记远程确认服务”改革,有效解决企业股权转让业务耗时、费力、成本高等问题,疫情期间业务受理量5488件,认证次数24559次,今年7月该项改革获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内复制推广;成立税务“云团队”,提供税收热点网络直播、电子税务局、“钉钉”办税、远程涉税咨询、远程预约办税等“云服务”,“非接触式”办理涉税事项比例超95%;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推广“不见面审批”,开放共计329项政务服务网上办理事项清单,减少企业群众办事跑腿的麻烦。

加快集聚“双创”人才资源。记者了解到,武汉自贸片区实行重点企业高端人才专项奖励政策,对在企税前年工资性收入不低于武汉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0倍的高端人才发放奖励。在集聚高端人才要素资源的同时,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搭建“才聚光谷”空中招聘平台、举办斗鱼直播招聘会等多种“云招聘”方式,已累积发布近2000家企业的12.03万个招聘岗位,为企业招引近8000名人才。

优化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式。武汉自贸片区在全省率先落地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政策,帮助区内科技企业签约登记3500万人民币外债融资额度,成功搭建了企业从境外融入低成本资金的通道;设立湖北省首只10亿元“战疫”基金,并发起设立2亿元应急转贷引导基金,为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提供各类股权、债权融资服务;依托建设银行总行的“企业方舱”专项政策,目前已与建行湖北省分行合作开展全省首家试点;加大企业上市辅导工作力度,2020年,科前生物、路德环境科创板上市通过证监会注册,待正式发行,微创光电新三板精选层挂牌,迈威通信、赫岩科技新三板成功挂牌,另有2家企业科创板在审,1家企业香港上市在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