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就当前中美关系接受新华社专访!南海、香港等都讲了 ;分析中美何以走到今天这地步?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8月5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接受新华社专访。全文如下:

新华社记者:美国务卿蓬佩奥近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发表讲话,声称自尼克松总统以来美历届政府的对华接触政策没有取得美方预期目标,已经失败。美国内很多人质疑、批判蓬佩奥讲话内容,认为没有提出清晰可行的前进道路,而更多是“意识形态咆哮”。你对此有何评论?

王毅:所谓“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失败”的论调重拾冷战思维,完全否定了中美交往几十年来取得的成果,不仅是对历史进程的无知,也是对中美两国人民的不尊重。这种散布“政治病毒”的做法理所当然会受到美国国内以及国际社会的质疑和批评。

40多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双方都坚持了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搁置了彼此意识形态的差异。1972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强调,中美双方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有一个新的开始。尼克松总统也明确表示,中美存在巨大分歧,但促使两国走到一起的,是双方拥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两国发表的上海公报载明双方愿意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共识。

之后的历史告诉世人,双方共同做出的这一重大抉择是完全正确的。建交40多年来,经过双方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相互交融最深、合作领域最广、共同利益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经济总量超过世界三分之一,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双边贸易额较建交之初增长了250多倍,达世界五分之一,双向投资从几乎为零攀升到近2400亿美元,每年人员往来达500万人次。两国在涉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几乎所有全球性问题上都肩负着重要责任。这些都是不容否认,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40多年后的今天,中美在社会制度等很多方面仍然完全不同,但这种不同过去、今天和将来都不会也不应影响两国继续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双方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改变对方,而是应尊重对方人民做出的自主选择。中国几十年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适合中国,始终得到中国人民最广泛、最坚定的支持,同时也造福给这个世界,惠及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中国一定会继续按照人民的愿望,不断发展进步并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任何人试图阻挡或者改变这一进程,不仅是自不量力,而且是自寻烦恼。

新华社记者:一段时间来,美方一些人不断声称,美中关系长期不公平、不对等,美方是中美交往中“吃亏”一方,美国帮助重建了中国。你认为这是否符合事实?

王毅:中美合作从来都不是一方给另一方的恩赐,也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剥夺,中美双方从合作中都获得了巨大收益,不存在谁吃亏、谁占谁便宜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通过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形成相互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中国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同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开放合作,同样,中国的不断成长也反过来为美国等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据统计,中美经贸关系支撑美国260万个就业岗位,两国贸易平均每年为每个美国家庭节省850美元的生活成本。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累计已超过7万家,年销售额达7000亿美元,其中97%都是盈利的。即使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绝大多数美国企业仍希望继续留在中国,并且逆势扩大对华投资。如果真像某些人所说,中美之间的合作是不公平、不对等的,这种状况怎能持续几十年之久?中美关系怎能发展到今天的这种深度和广度?

当然,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在创造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会给各自的经济结构和利益分配带来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自身改革来加以调整,而不是自己生病,却让别人吃药。一味把责任归咎于别人,甚至指望通过所谓“脱钩”来解决问题,那只会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最终还会进一步伤害美国的企业和人民。

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中方一向主张,中美两国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没有必要相互排斥,完全可以相互借力、相互成就。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受疫情严重冲击,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理应坚持平等互惠,以合作而不是脱钩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并为这个世界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新华社记者:近段时间,美方采取了一系列破坏中美人文交流的消极举动,包括骚扰中国留学人员、干扰正常学术交流、限制打压中国媒体等。很多人认为,麦卡锡主义在美幽灵重现。你认为中美真的会陷入“新冷战”吗?

王毅:当前,中美关系正面临建交以来最严峻的局面,各领域交流合作均受到严重干扰,根本原因是美国国内一部分政治势力出于对中国的偏见和仇视,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编造各种谎言恶意抹黑中国,制造各种借口阻挠中美之间的正常往来。他们这么做,就是想复活麦卡锡主义的幽灵,破坏中美之间的联系,煽动两国民意的对立,损害两国互信的根基,从而把中美再次拖进冲突与对抗,把世界重新推入动荡与分裂。

中方不会让这样的阴谋得逞。我们坚决反对人为制造所谓“新冷战”,因为这完全违背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背离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当年冷战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创伤和痛苦绝不应重演。共谋和平,共促发展,才是世界各国的普遍愿望。如果谁要在21世纪的今天挑起所谓“新冷战”,那他就站到了历史前进的对立面,就是国际合作的最大破坏者,就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今天的中国并不是当年的苏联,我们更无意去做第二个美国。中国从不输出意识形态,也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持之以恒做世界和平的推动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新华社记者:我们注意到,美国本届政府对中美之间进行对话态度冷淡,不断宣称“对话无用论”。蓬佩奥近日还声称,对中国要采取“不信任并核查”做法。你对此有何评论?

王毅:当代国际关系中,对话是解决分歧的明智选择,是建立互信的正确途径。要对话不要对抗,不仅是中方的立场,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中美作为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各异的两个大国,有着各自的利益和关切,这很正常。关键是任何时候都不应单方面关上对话的大门,任由分歧、误判甚至对抗来主导两国关系。

中方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我们愿意堂堂正正地与美方开展坦率有效的沟通,准备以冷静和理智来面对美方的冲动和焦躁。我们随时可以与美方重启各层级、各领域的对话机制,任何问题都可以拿到桌面上来谈。我们还提出可以梳理制定关于合作、对话、管控分歧的三个清单,并为下步交流确定路线图。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敦促美国放下傲慢和偏见,通过平等和建设性对话,缓解当前的紧张局面,回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正确轨道。这才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新华社记者:近来香港问题在中美关系中非常突出。美方认为中方实施香港国安法是放弃了“一国两制”,对香港出台了一系列制裁措施。美方是否会在香港问题上制造更大麻烦?

王毅: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香港事务属于中国内政。不干涉内政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任何国家都不会容许别国肆意破坏自己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最近一次会议上,70余国支持中国正当立场,谴责利用香港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声音和公正立场。

国家安全立法是一国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各国的普遍法律实践。制定香港国安法弥补了香港长期以来存在的法律漏洞,有利于使“一国两制”方针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有利于保障香港的长治久安。数百万香港市民自发签名力挺国安法,说明香港民众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说明制定国安法深得人心,势在必行。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既定国策,维护好、发展好“一国两制”,靠的是祖国内地的鼎力支持,靠的是更加完备的法律环境,靠的是香港同胞的团结奋斗。粗暴干涉香港事务的言行恰恰是在破坏“一国两制”的健康运行,必将遭到包括香港同胞在内所有炎黄子孙的坚决抵制。

新华社记者:近日美方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声称总领馆是中方间谍和盗窃知识产权的枢纽,中方已做出对等反制,关闭美驻成都总领馆。你是否担心中美“外交战”轮番升级?

王毅: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是中美建交之后中方在美国开设的第一个总领馆,一直都是中美友好的重要象征。40多年来,驻休斯敦总领馆为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在疫情期间,也积极主动克服困难,为美国南部地区与中国开展抗疫合作搭建了重要桥梁。关闭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总领馆,就相当于关闭了一扇中美两国人民相互沟通了解的窗口,对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和民间友好都造成了损害。而且美方所罗列的所有理由都是欲加之罪,信口雌黄,没有一条能拿得出证据,经得起检验。

对于美方的蛮横无理,中方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我们的反制措施合情、合理、合法,也完全符合外交惯例。中方没有意愿也没有兴趣与美方打什么“外交战”,因为这只会对两国人民的利益造成更多损害。发动“外交战”也并不证明美国的强大,反而暴露出美国越来越缺乏自信。如果美方还要一错再错,那中方必将奉陪到底。

新华社记者:美方对华为全方位围堵打压,并扬言联合其他国家打造“清洁国家联盟”。很多人认为,美方举动实际上反映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你对此怎么看?

王毅: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情况下,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不择手段地围堵打压中国一家民营企业,演绎了一场教科书式的霸凌。任何人都一目了然,美国的目的就是要维护自身的科技垄断地位,剥夺其他国家的正当发展权利。这种毫不加掩饰的霸道,不仅破坏了公平的国际贸易规则,也损害了自由的全球市场环境。我要再次强调,包括华为在内,许多目前被美国单边制裁的中国企业都是无辜的,他们的技术和产品也是安全的,从未对任何一个国家造成危害。反而是“棱镜门”“梯队系统”这样的丑闻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美国在全世界窃听、监控其他国家的不良行径已是世人皆知。美国并没有资格打造什么“清洁国家联盟”,因为它自己早已满身污迹。

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推进。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维护公平、公正、开放、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让安全、可靠、优质的信息技术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各国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新的动力。希望美国也能改变狭隘自私的心态,重回开放与合作的正道。

新华社记者:一些美方政客近期频繁攻击中国共产党,极力挑拨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在中美建交41年后的今天,美方这么做,你认为是出于什么动机?

王毅:美国国内总有一股势力,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遏制中国,搞乱中国。

明年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首百年,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彻底摆脱被殖民、被奴役的命运,真正实现了民族解放和独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中国从一穷二白建设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让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0多年前的不到200美元增长到如今1万多美元,让8亿多人彻底摆脱了贫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奋斗彪炳史册,是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最壮丽的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是历史的阅卷人。中国的制度好不好,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在中国进行了13年连续调研,他们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民对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满意度高达93%。近年来,不少国际机构的民调也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超过九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关系如同鱼和水一样交融,如同大地与种子一样共生,试图割裂和挑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就是与14亿中国人民为敌。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强大自信,同时我们尊重世界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无意同任何国家进行制度竞争,无意同任何国家搞意识形态对抗。我们也希望美方能尊重中国的社会制度,尊重中国人民的选择,放弃注定失败的干涉主义。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有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

新华社记者:蓬佩奥鼓吹成立新的“民主联盟”来应对中国,胁迫其他国家在所谓“自由”和“专制”之间做出选择。但我们注意到他的这番话在国际上应者寥寥。你认为美方的企图能得逞吗?

王毅:煽动对抗、制造分裂的行径历史上并不罕见,但最终无一不被人们所唾弃。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竟然又有人跳出来想拉下新的铁幕、制造新的分裂,搞政治认同和阵营对抗的老一套。这是公然蔑视人类的进步和智慧,也是公然大开历史的倒车,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与大多数国家愿望背道而驰,当然不得人心,注定应者寥寥。

中国是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压迫中打破专制、赢得自由的国家。自由、民主、法治早已写入中国的宪法,也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深知,自由不是放任,科学理性、法律秩序以及国际规则都是自由的基础。在疫情期间,根据防疫专家的科学建议,中国人民戴上口罩,却被有些美国政客攻击,说这是中国“专制”和“不自由”的表现,结果现在他们打了自己的脸。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和合”的国家,认为“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中方一贯反对以意识形态划分世界的危险做法。为此,我们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就是为了超越不同制度的分歧,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形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中方将为实现这一全人类的美好愿景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蓬佩奥称中国渴望建立世界霸权。但大家都知道,恰恰是美国在国际上动辄“毁约退群”。国际上很多人担心未来的国际秩序会受到重大影响,你对此怎么看?

王毅:当前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面临的现实挑战是,美国作为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却将本国优先作为行事标准,把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推行到极致,不惜抛弃国际责任和多边规则,甚至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刻,无理攻击并退出世界卫生组织。本届美国政府退出的国际条约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以往任何一届政府,成为现行国际秩序的最大破坏者。

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坚定维护者。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从未侵占过别人的一寸土地。我们将坚持自身和平发展载入宪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做出这一庄重承诺的国家。我们将继续沿着和平发展道路坚定走下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做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联合国成立75周年,在汲取惨痛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世界实现了近代以来最长时期的稳定与繁荣。今天,我们不能任由国际体系再被轻易破坏,不能再让这个世界重陷分裂。中国是首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我们加入了几乎所有国际条约和协议,忠实履行着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在攸关世界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头,我们将继续坚定捍卫和践行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新华社记者:美方近来明显加大介入南海问题。蓬佩奥声明否定中国在南海主权权益,美军在南海举行双航母演练,并频频派军机军舰抵近侦察。有人认为,美国在南海制造摩擦冲突的可能性上升。南海还能否保持风平浪静?

王毅:最近美国在南海不断挑事:一是违背多年来不选边站队的承诺,公然介入南海领土主权争议。二是不断加大和炫耀在南海军事存在,仅今年上半年美国军机在南海的活动就多达2000多次。三是大肆挑拨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干扰“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进程。美方的目的就是要把南海搞乱,把地区国家绑上美国战车,从而服务于其国内政治和地缘战略。地区国家都要提高警觉,不能让美方肆意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成果。

南海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家园,不能成为国际政治的角斗场。经过多年努力,地区国家已经找到了妥善解决分歧的有效途径,达成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明确共识。事实已经证明,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才是最符合地区国家利益的正道,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是地区国家共同的任务。当前形势下,中方建议排除一切干扰,尽快重启“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争取早日达成这一有利于维护南海长治久安的地区规则。同时,中国也愿继续同沿岸国加强海上合作,深化安全互信,推动共同开发,真正使南海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新华社记者:当前中美关系处于建交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从现在到11月美大选前,你对中美关系感到乐观还是悲观?中美双方当前最需要做什么?

王毅:中国的对美政策保持着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我们也做好了中美关系爬坡过坎、经历风雨的准备。从根本上讲,美国寻求将中国打造成对手是严重战略误判,是把自身战略资源投入到错误的方向。中方始终愿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精神,与美方共同构建一个协调、合作、稳定的中美关系。同时,我们也必将坚定捍卫自身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美国应当履行《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各国主权平等原则,学会并适应与不同制度、不同文明和平共存,接受世界走向多极化的现实。

面对中美关系建交以来的最复杂局面,我们有必要为中美关系树立清晰框架:

一要明确底线,避免对抗。中美关系要健康发展,关键是坚持相互尊重。中国从来无意也不会干涉美国的大选和内政,美国也应该丢掉按自己的需要改造中国的幻想,停止对中国内部事务的无理干涉,停止对中国正当权益的蛮横打压。

二要畅通渠道,坦诚对话。对话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没有对话,问题只会越积越多,甚至导致失控。中方对话的大门是敞开的,我们愿秉持平等开放态度同美方沟通交流,恢复重启各层级、各领域的对话机制。

三要拒绝脱钩,保持合作。中美利益已深度交融,强行脱钩将使两国关系受到长远冲击,危及国际产业链安全和各国利益。疫情当前,我们愿与美方在疫情防控、经济复苏等领域开展互利合作,相互借鉴和分享抗疫经验,共同参与和推动全球抗疫多边合作。

四要放弃零和,共担责任。这场疫情再次证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几乎所有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都离不开中美以及世界各国的协调应对。中美双方应当秉持人类情怀,履行大国责任,在联合国等多边机制中开展必要协调合作,共同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美何以走到今天这地步?

美国鹰派需要中国民粹的“配合”进一步激化矛盾,才有可能长期推行脱钩。


作 者 | 刘胜军

6 月 21 日,美国福坦莫大学(Fordham University)教授洪朝辉在题为“中美两国的故事——美国怎么失去了中国、中国怎么弄丢了美国?”的纽约聊斋第七期沙龙上发言,比较了 1950 年代与 2010 年代两大“丢失”的历史背景,为透视中美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他的发言,从大历史的视角,梳理了中美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分分合合,化繁为简,令人耳目一新。

01

中美第一次脱钩

1948 年以后,由于共产党在国共战场中的节节胜利,美国社会就出现了一个雷问题:是谁丢掉了中国(Who lost China)?对此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美国总统罗斯福犯了战略性错误。罗斯福坚决支持蒋介石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确定在战后以蒋为首的中国政府与美苏英平起平坐。结果,罗斯福的赌注下的太大、太早、太猛,导致美国深陷二战后中国政治的泥坑里,不可自拔。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

第二种观点:蒋介石的无能、腐败、堕落。1949 年 8 月美国国务院发布长达 100 多万字的《中美关系白皮书》,强调中华民国在国共内战的失败与美国政府没有关系,美国已尽力而为,失败应由无能、腐败的蒋介石和国民党负全责。白皮书中收录的《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是全书的核心。《白皮书》的发表,标志着美国退出国共内战,属于中美第一次脱钩。

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

国军在具有决定性的 1948 年内,没有一次战役的失败是由于缺乏武器或弹药。腐败现象已经使国民党的抵抗力受到致命的削弱。它的领袖们对于他们所遭遇的危机已经证明是无力应付的。它的部队已经丧失斗志,它的政府已经失去人民的支持。国民党的部队无需别人来击败他们,他们已自行瓦解。

△杜鲁门总统

第三种观点:由于美国国务院内部共产党势力的作用,导致美国失去了中国。这个锅甩得惊天动地,祸害至今。麦卡锡 1950 年的演讲中找到一只大羊和一群小羊:“大羊”是国务卿艾奇逊,还列举了 205 只“小羊”(国务院官员里的共产党党员或间谍成员)。1950 年后发生了几件大事:1950 年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巡防台湾海峡、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导致中美直接发生热战。结果,1952 年美国总统大选艾森豪威尔凭借反对杜鲁门的三个词获胜:“韩国!共产主义!贪污!”。

△臭名昭著的麦卡锡参议员

02

中国失去了美国?

2019 年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香港外国记者协会午餐会第一次提请大家思考:who lost America?(谁丢掉了美国?)我将他称为“沈大伟问题”(the Shambaugh Question)。

在此之前,中国一度渐渐“得到”美国:

1972 年以来,在一批美国学者和记者的努力下,中国形象逐渐得到美国社会的接受和认同。美国研究苏联问题的学者都是反苏联,但在美国的中国问题学者中却有一大批亲华和知华派。这些美国学者的影响千万不能低估

△哈佛学者傅高义耗费十年心血写就《邓小平时代》

1978 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长期的中美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美国民心,中国的经济、贸易、金融、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美国各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由于中国形象的改变,导致美国各界对中国走向民主、自由、繁荣、多元的未来,出现了许多美好的想象。多数美国民众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接触战略和友好战略,是一种必须而且是唯一的正确战略。当然,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

△中国历年赴美留学人数

上述三个中美友好的背景,突然在过去几年逐渐消失。这就是沈大伟问题值得我们学者认真探究的一大原因。

其实,沈大伟问题还有一层意思:中国曾经拥有成千上万的机会赢得美国,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利用这些机会呢?

03

美国知华派大转向

“沈大伟问题”有学术含金量,但“沈大伟转向”更是具有标杆作用。沈大伟长期非常亲中,八、九十年代当过英国著名的《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主编,多年来在中国上层和官场游走自如,在中国学界也是长袖善舞。但2015 年 3 月沈大伟突然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轰动的文章:“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他在文章中惊人地预测:中国即将裂了、断了、崩溃了,倒计时已经开始了。沈大伟表示,目前中美关系恶化是“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两国的摩擦、竞争和压力将会成为“新常态”。

这篇文章代表了美国知华派从左到右的大转向,“沈大伟转向”也许还产生了三种著名的后续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蝴蝶效应和寒蝉效应。自此以后,很少有美国的亲华派学者公开出来为中国政策进行强有力的辩护和背书,因为这样做就政治不正确了。

04

美国再度失去中国?

【背景资料:2020 年 7 月底美国智库皮尤研究中心发布最新调查,美国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创下历史新高,73% 美国成年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比 2018 年的 47% 增加了 26 个百分点,比 3 个多月前的 66% 增加了 7 个百分点。】

对于何时何事何人导致美国社会上下对中国出现反感,大致也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2008 年。2008 年金融危机是起点,西方世界深陷金融危机,中国却一花独放,逆向发展。2010 年中国的 GDP 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老二,西方和美国社会深深地感受到了危机,有点类似 1964 年中国研制原子弹成功,美国上下感到震惊一样。

△按照购买力平价衡量的中国 GDP 已超越美国

第二种观点:2012 年。2012 年后中国一系列战略动作,都是美国民众改变对中国看法的动因。【例如,美国司法部部长巴尔在最新演讲中抹黑中国说,“经济闪电战”的核心是“中国制造 2025”、“一带一路”不过是现代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

第三种观点:2018 年或 2020 年。2018 年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动作,恶化了中美紧张局势,一大标志是 2018 年 10 月美国副总统彭斯的重大政策演讲,意味着美国对中国自 1994 年克林顿以来的接触政策的终结,也意味着中美全面脱钩的开始。随后的一系列冲突,强化了这种脱钩战略的实施,包括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防疫战、区域战,甚至民航战等,十面埋伏,全面发难。美国对华的接触战略正式终结。

于是,两国逐渐从合作者,变成了竞争者,甚至是敌对者。其中的要素不外六个: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实力消长(老大与老二之争)、经贸冲突、区域冲突、以及领导人因素。

概括一下:

1949 年美国觉得丢掉了中国,于是中美脱钩、冷战开始;1972 年以后,中美慢慢恢复接触、合作,美国以为中国迷途知返又回来了,对中国的失而复得感到十分兴奋。但这几年美国又觉得,这次是中国失去了美国。于是,中美又该脱钩了。

历史就是这么如此往复地出现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冷战、接触、再冷战。所以,对于具有历史感的人,今天的讨论非常有意义。

05

历史的启示

学历史能帮助我们产生四大功能:记忆、敬畏、谦卑和宽容。现在让我们看看从历史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第一,中美关系改善的几大节点,主要靠人为努力。长期在美国读史,导致我越来越倾向于认同一些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因为过于迷信唯物主义的一大后果是相信宿命论,以为一切由客观、经济、战略、制度决定,人是没有什么努力的空间。其实,我研究历史的心得是,个人、众人在历史发展中,经常发生决定性作用。中美关系历史发展都证明了许多关键的节点是由个人所决定。例如:

1)毛泽东在吃了安眠药、昏昏欲睡之时,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于 1971 年 4 月访华,从此小球转动了大球;

2)1972 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一句“台湾事小,世界事大”,就将美国在台湾的存在这一本质性问题,云淡风轻地一句带过;

3)1979 年,邓小平在决定中美建交时,也不再坚持美国必须停止军售台湾,尤其对此后美台签订的《台湾关系法》,也是眼开眼闭;

4)2001 年南海撞机事件,克林顿死活不说 apologize,只是将sorry变成了 very sorry 而言,结果也就雨过天晴了。

△邓小平式拥抱

第二,中美关系恶化的节点也大多是人为的因素决定。今天,人为因素是不断向脱钩方向发展,形成负反馈效应。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力量和美国国内的脱钩力量,表面上是逆向而行、势不两立,但实际效果是殊途同归、相向而行,中国的左和美国的右,都是追求自力更生、独立自主、闭关锁国的方向,美国鹰派需要中国民粹的友好“配合”,进一步激化中美矛盾,才有可能长期推行脱钩政策。所以,极左与极右经常是惊人的相似,线的两端,一旦成为圆形,就自己不自觉地拥抱在一起。历史就是这么讽刺与哭笑不得。

众多危机集合的结果,正在导致中美关系向自由落体的趋势下滑,尤其是美国对华四派出现惊人地一致:接触派、务实派、民粹派和强硬派,前面三派共同向强硬派或鹰派靠拢。

06

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2013 年我在卡特中心的一次中美关系的研讨会上,针对信仰外交(faith diplomacy)做了一个发言,其中提出了一个看法,竟然被不幸而言中。我当时说:

中美关系从 1972 年到 1979 年的基础是共享的敌人(shared enemy)

1979 到 2013 的基础是共享的利益(shared interests)

敌人与利益随时变化,只有将两国关系建立在共享的价值(shared values),才能长治久安。共享的价值就是来自《圣经》、《论语》、《道德经》等中美文化经典的三个精髓:和、爱、忍(peace, love and toleration)。我当时说,如果中美两国不能立刻致力于建设共享的价值,两国关系可能不进则退。

07

最后的机会窗口

我们失望,但还不至于绝望。法国总统马克龙说:“是该想一想不可想象的事情了”(It is time to think unthinkable)。只有多从主观方面寻找原因和动力,我们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等我们人力难以控制的因素。

目前中美推动两国关系走向正面的机会与窗口还剩几个:

美国的地方因素。All politics is local。美国所有的政治都是与地方有关。这个地方主要是指州、市、县和社区。至今,美国地方支持中美合作的根基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动摇。以前中国只关心白宫,后来开始关心国会,然后关心跨国大企业,现在必须与美国的地方建立命运共同体,潜力极大。这次防疫大战,中国与加州和纽约进行了很有效的合作,就是明证。

普通民众的因素。美国向来是先有公众舆论,后有外交政策。3 月 29 日皮尤民调有四大数据有助于寻找阻止中美关系恶化的思路:1)美国 50 岁以下的年轻人,对待中国不友好的比例较少;2)美国民主党人比共和党人,对中国不友好的比例相对较低,62% vs 72%;3)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比中国更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的龙头,59% vs 30%。这能帮助美国人不断增加自信,减少危机感和焦虑感;4)83% 的美国人认为,美国的军事力量比中国强,绝对的自信。

550 万美国华人的因素。我们这批人是中美关系友好的既得利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改革了,我们上大学;开放了,我们留学美国。所以,面对中美关系的危机,大家千万不要幸灾乐祸、置身事外、隔岸观火、互相甩锅,要多多提倡 550 万美国华人命运共同体

中国还是需要低调行事。美国在 19 世纪的 GDP 水平,几乎不被人注意,其排名一直躲在很难被发现的位置,长期排在中印英法德的后面。但在美国于 1877 年完成美国南部战后重建、1890 年完成西部边疆开发,内功大增,突然弯道超车,在 1890 年,其 GDP 成为世界老大,使英法德三个欧洲强国,防不胜防。尤其是美国成为 GDP 老大后,一直韬光养晦到 1945 年,装“孙子”的时间长达整整 55 年多。美国在 1930 年的 GDP 已经远远超过世界各国,但无论参加一战还是二战,美国开始都不想秀肌肉,都是被逼无奈。当苏联 1917 年 10 月革命后退出一战,美国才加入一战;同样,二战打了二年多,珍珠港事件才逼着美国没有退路。一直到了二战后,实在没法遮遮掩掩了,才雄赳赳、气昂昂地成为真正的老大。所以,中国应该深深体会在国际舞台上懂得低调、谦卑的种种好处,应该多强调中国还有 6 亿人的月均收入只有 1000 元或 140 美元而已;多强调第二波疫情在北京反弹的悲情,少在别人还在受伤的心口上撒盐,多亮亮自己的伤口和多晒晒自己的弱点,在此时此刻非常有用

尤其是,在行动上不要争老大。历史事实早已证明,一旦国力大涨,更需要在内外政策上谦虚谨慎不张扬,减少与老大正面对撞的力度。当美国在 1890 年成为 GDP 老大后,已经完败了四个老二强国:英国、德国、苏联和日本,统统碾压没商量。所以,美国整老二的战略和战术已经整得炉火纯青。

08

博弈的奥秘

我们需要多研究大国博弈的奥秘。

2005 年经济学诺奖得主谢林(Thomas Schelling)指出:

威慑意味着准备好一切手段,但永远不要使用这些手段

威慑是弱国对付强国的手段,没自信、没力量的时候,才去威慑;

军事战略类似一门强制的艺术,孙子兵法也被译成 Art of War;

打败对手不再足够,关键是必须抓住合作的机会。合作而不是对抗,是威慑真正和全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计算机模拟、人机对抗等科学实验证明:在连续和重复博弈中,胜算最大的要素是善良和宽容,这种善良在短期博弈中也许会吃亏,但长期一定得利,他们会输掉一场短暂的战役,但一定赢得一次长期的战争。什么叫重复博弈中的善良呢?从不首先背叛。这就是著名的“针锋相对”(tit-for-tat)战术的特点。结论是善良比狡猾有效,宽容比复仇更有机会获胜。

问题是,西方政治体制决定总统只关心短期得利,我下台后,管他洪水滔天,于是就有可能乱出牌,非理性出牌,在混战中,将对手打败,君子往往输给流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09

王道与霸道

我们需要多多告诫美国各界,要王道,不要霸道。

王道是 do what you should,美国要多做自己应该做的,这就具有道德标杆,追求一个道德的上限,不要比烂,更不要用劣币驱逐良币。

霸道是 do what you can,美国只做自己能做的,只想美国优先。霸道意味着:只要我能做,就做。于是就可能出现:只要我的实力决定我能放火,只要我能阻止你点灯,我就做!这就会导致美国的世界地位不断地向下沉沦。

10

谁先开枪谁就输了

谢林有句名言:

谈判双方都可以举枪,但一旦谁先开枪,谁就输了。

因此,逼对方开枪也是一个高招,目前美国鹰派正在千方百计地逼中国“开枪”,已经发现最好的逼中国开枪的一招就是台湾问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