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业外贸业务受挫
“本周一开始的。现在很多欧美客户不上班,都在家里办公。”当《国际金融报》记者问及是否出现订单暂停或取消的状况时,从事服装纺织贸易行业的何慧(化名)这样表示。
据了解,何慧所在的服装贸易公司服务的大部分欧洲、美国客户正在大量暂停或取消订单。
“因为疫情影响,欧洲很多服装门店都处于关闭状态,至少两三个月内都会是如此,而且门店就算开着,生意也不好,所以所有订单暂停,一些新下的订单可能直接就取消了。公司80%的欧美客户都出现这种情况。”何慧表示。
如今,何慧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从关注国内疫情数据,变成了紧盯国外疫情数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包括何慧在内的外贸行业从业人员都深刻地感受到全球经济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独善其身。
“我们公司下个月可能要开始放假了。就现金流而言,我们还能挺一挺,准备趁这段时间重组一下组织架构,做一下内部培训,熬过此次疫情。”何慧无奈地表示,如果没有新订单,除了影响贸易公司,还有上游的服装生产工厂,它们可能面临无活可做的局面。
同样在期盼国外疫情得到及早控制的还有在广州从事鞋加工外贸的阿发(化名),据了解,阿发的鞋子主要出口日本,相对何慧而言,受疫情影响较小。阿发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虽然日本疫情并不严重,但客户也开始呈观望状态,接下来的订单也没有确定。
阿发指出,最开始因为国内疫情,鞋加工工厂面临供应链的问题,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但跟日本客户解释过之后,他们也能理解,但订单还是相应减少了。“对于鞋加工来说,东南亚现在更有优势”。
何慧向记者表示,目前,全球客户都处于恐慌状态,他们对此次疫情的持续时间、所带来的影响和应对举措都没有明确的想法,还都处于观望状态,所以他们大部分也并未明确指出要取消以前的订单,而是暂缓交付,先降低采购。
除服装纺织和鞋加工外,记者通过采访还了解到,几乎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此次全球疫情暴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他们看来,这种状况可能会一直延续至今年下半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企业的抗打击能力相对小企业更强一些,几家稍具规模的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为止,订单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防疫管控增大外贸难度
“(外贸订单减少)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疫情影响,很多西方国家的企业现在都停工了,所有的贸易活动、人员往来都停掉了,贸易订单自然也就没了。”浙江省驻德国(欧洲)商务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汉东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
张汉东目前长期驻扎在德国,据他介绍,德国以及一些其他欧洲国家目前疫情比中国更为严重,人流、物流都不畅,内需受到了很大的抑制。
其他国家的内需下滑就意味着我国的外需减少,张汉东指出,欧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其次是美国,再接下来就是日韩。欧盟地区、美国和日韩加起来每年的总贸易额约为中国贸易额的一半,而这些地方疫情都较为严重,特别是欧盟地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实时统计,截至北京时间3月20日12时,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为243602例,其中,中国以外累计确诊162301例,占全球的66.6%;当日新增25197例,占全球的99.7%。而前几日,欧洲报告新冠肺炎确诊和死亡病例已超过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
在此情况下,欧洲很多国家都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境内社会活动和出入境管控,限制一些国家人员或拒绝外国人入境,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纷纷宣布采取“封城”措施。美国也开始逐渐重视,采取了不少防控措施。
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大了我国外贸行业业务开展的难度。一位航运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受疫情影响,很多国际航运路线都暂停了。何慧也指出,现在很多国家物流系统处于停滞状态,“即使客户想要,我们也没办法运过去”。
促进出口转内销
为了积极“自救”,在高速增长的内需消费的背景下,不少外贸企业已经开始采取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包括直播“带货”、尝试在电商/社交平台上销售、接国内的订单等。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是外贸工厂的新机会。
张汉东表示,在国外疫情暴发、我国逐渐企稳的情况下,出口转内销确实是一种“自救”方式,在2008年金融危机外需不振时,国内企业就尝试了不少转内销的方法。
据记者了解,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速减缓、消费意愿降低,不少出口/外贸企业都借此机会成功打开了国内市场,逐渐从外销或代工中走出,从纯外销/代工生产发展到设计、生产独自完成,甚至开始打造品牌、自建渠道。对于拥有绝对实力、尤其是技术实力的出口型企业,转战内销更加容易打造自己的品牌。
不过,从出口转内销,对于企业来说也并非易事,这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一位从事外贸行业的老板在尝试出口转内销后曾公开表示,外贸工厂转型内销难在标准。为了满足国外客户的供应商标准,一般外贸工厂从软件到硬件标准都比国内高,成本也会相应偏高,转内销时在价格上并没有优势。
张汉东表示,国内市场的竞争其实也非常激烈,而且国内和国外市场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例如经营模式、销售渠道、结算方式等都不尽相同,而且对外销售的产品不一定适合国内市场。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消费能力的增强,这些差异正在逐渐抹平。
目前,为把疫情对外贸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商务部也已“出手”,宣布将会同各地方、各部门密集出台稳外贸政策,重点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财税、金融、出口信保等手段支持外贸企业保市场、保订单,引导企业做好风险防范。
转载:外贸贸”黄金月”被迫按下暂停键:”订单取消大潮到来”